千万记住:东浒不仅仅只有荷花、古樟、古祠堂、古塔......还有.....
发布时间:2017-10-16
近日,三都镇东浒村引种的30余亩台湾磨盘莲盛开了~景色真的是非常唯美!
于是,在三都东浒大樟树下,由铜鼓旗袍会与乐在铜鼓微信平台主办,三都镇东浒村村委会与铜鼓微爱公益志愿者协会协办的一场精彩的荷花旗袍秀在此举行。
付文华正文:
原以为今年会与荷花失之交臂,彻底无缘,心中也断了这个念想。谁想竟然峰回路转,老天也许是垂怜我这颗爱荷花之心吧!给我安排了这个荷花盛会。
昨晚上下了一场大雨,心中正窃喜:老天真给力!知道我明天要去赏荷花,特意安排了这么一个凉爽的天气。晚上早早地上了床,养足好精神;谁知道半夜醒来,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只在快天亮的时候才眯了下眼睛。
第二天早上六点就起来了,天气确实是凉快了不少,也没怎么出太阳,人也没感觉到有睡意。
去的人真多,两辆大巴都坐不下。等了好一会才又来了一辆公交车,到东浒短短的路程 ,竟感觉坐了好久才到。这时太阳也出来了,赶紧换好旗袍,看着这满池的荷花,早已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趁节目还没开始,赶紧去拍照吧!
站在岸边,老感觉离荷花太远,拍不出好的照片,干脆下去拍,谁知道上来的时候,脚下一滑,弄得脚上都沾了泥巴,这可如何好,脚都成这样了,还怎么拍照呀?不管这么多,此时此刻,我的眼里只有何花:鲜艳欲滴,高低错落,婀娜多姿,昨天的一场雨,更增添了它的妩媚,简直让我爱不釋手……我的视线半刻也不想离开她 ……
节目开始了,因为去得晚,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人,我们转了半天也找不到拍照的地方,天气又热,只好作罢。这样也好,我又可以与荷花相谈甚欢了。
一场旗袍秀,秀出女性的风才
微爱的帅哥美女们
微爱的美女们
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微爱志愿者们的身影
含贻弄孙,尽享天伦之乐
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剪纸
军中舞蹈《卡秋莎》
欢乐的舞蹈跳起来
小小竹排江中流……
袁家祠堂内,午餐前……
好忧美的舞蹈!
处处是穿旗袍的美女。美女排成排,帅哥看过来……
秀美荷花
诉不尽的荷花情……
她在丛中笑
军中之花
腰鼓扭起来
当地土特产—青钱柳
我与荷花有个约会
临别赠品
众花捧月
古樟树
希望的田野……
古樟树下有一场盛会
溪水山夫正文:东浒的荷花美,古樟也有着神奇的传说故事,还有古塔、古祠、古桥、古道观、古牌坊......这些都是次要的!关键是:东浒的古文化!她承载了铜鼓发展的千年历史!!袁氏家谱不仅记载了铜鼓县志中记载了的很多历史史实,比如太平天国运动......还记载了铜鼓县志中都没有记载的历史:比如李自成在铜鼓;丁亥奇荒....等等。据考证,这些历史记载能够详尽的解释铜鼓历史上人口突然锐减的原因与客家人大聚迁居铜鼓前因后果。
(袁氏宗祠)
东浒长溪袁氏宗祠位于江西省铜鼓县东部,修河上游(距县城约15公里左右),三都镇东浒村近北山(塅中间),座北朝南。祠堂西侧面不远之处有古樟相伴。这里不但青山着秀,绿水长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民风淳朴 ,而且是个天伦之乐,心驰神往的地方。独具风格的古建筑标志东浒桥、宝塔山、千年古樟、夫子弹琴与祠堂遥相呼应,自古以来投入眼帘的不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还蕴藏着美丽又神奇的传说,呈现出无限的霞思云想。
(一)
据《义宁州武乡东浒谱》载,江西铜鼓(古时行政地名称分宁、义宁州)三都东浒长溪袁氏自始祖袁德(字有才、号韶江渔隐)之次子明公(字晦仲号东塘、娶张氏)支系第4世孙袁大观(大观公,字公瞻,别字修江,行十六郎)在宋朝期间由江西丰城迁徙分宁长溪港口(即今江西铜鼓三都东浒港口“湾里”)建家立业,繁衍生息发展至今已近1000年。
(宗祠 内饰结构)
(二)
东浒长溪袁氏后人为了缅怀和纪念先祖的恩德,于明万历38年( 公年1610年)在东浒建立袁氏祠堂,至今是406年的历史了。祠堂历经沧桑饱受风霜在旧社会做过私塾学堂,解放后当为东浒小学学堂。在先祖们的浓荫庇佑下蕴育出无数的人才光宗耀祖,为国兴家,这是长溪袁氏的荣誉和骄傲!同时也是在鞭策我们后人要沿着前辈的足迹义不容辞地继续前行发扬家族光大,永放光芒!
(东浒千年古樟)
(三)
东浒长溪袁氏的繁荣与发展,就如陪伴在宗祠旁边形似华盖的千年古樟一样“枝繁叶茂”。祠堂的风貌和主体结构得以保存到现在,是前辈们代代相传合族众力细心维护的结果,用句俗语来说,就是“事在人为”。当今,在宗祠理事长袁祝生(系德公32世孙修字辈)接替前任宗祠理事长袁修裕的工作基础上携宗祠理事会全体成员一道为继承和弘扬家族精神,更好地为子孙后代体现薪火相传的作用。再次,于是2015年8月15日宗祠理事会研究决定:“号召全族人员举全族之力,对先祖留下的祖业袁氏祠堂进行整体性的全面展开维修”。已在2016年正式启动施工程序,目前一切工作正在顺利进行着。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好事情也是为子孙后代而谋划!但愿在先祖们的庇护下个个奔向景秀前程,大展宏图!为长溪袁氏添光添彩之举!
千年樟树藏隐语,百代衣冠美传说。
(一)
相伴在祠堂西侧一处的古樟有个美丽而神话般的故事,一直在当地民间流传。
在很久以前春天的—天,从湖南平江来的一对夫妻带着一少年,手提几斤香油长途拔涉来到铜鼓三都东浒,寻找一位长白须的章(张)老郎中。
东浒人告诉他说:“我们这里没有姓章的(张)郎中”基本上都是姓袁。那妇人便把原委说了一遍:去年秋天,我这崽俚得了疾症是这位长白须的章(张)郎中救了他得以“起死回生”。我们是特意来感谢他救命之恩的。长须郎中说,“他姓章(张),家住铜鼓三都东浒,南山对北山,家住塅中间,前看弯弓射箭,后听夫子弹琴”。他还说:“我不要什么银两,你要客气话,就到明年春天山花烂漫时送几斤香油给我就是了”。…他便一笑转身而去了。
在旁细听的一位长者,一拍脑门即对在场的人说:“他们要找的章郎中,那是我们这里的‘古樟爷’,云游四海到过湖南方向施救众生去的”。两夫妇一听,原来是“千年樟神仙”救了他小孩的命,就立即置办香烛、阴钱、水果祭品等。拿着置办好的祭品和自带的香油在古樟前焚香秉烛,跪拜感谢“恩人”一一千年古樟。
从此,一个富有神话般的故事在当地流传至今。这里的村民(信士)把古樟当作神仙敬奉,尊为“樟树相公”,逢年过节都会给他点香见拜,念他保佑一方平安。在这个村子的人们不仅有自己信仰和虔诚,而且他们勤劳、善良的美德、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的是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弯弓射箭”
(二)
民间有“弯弓射箭”之说,这个蕴含意会的传说也许就源自于千年古樟故事中的隐语:“南山对北山,家住塅中间,前看弯弓箭,后听夫人子弹琴。”依顺序来看:夫人弹琴→祠堂→东浒桥→宝塔,似乎在一条轴线上,石拱桥代表“弓”,宝塔代表“箭”。由此三国时期的一幕浮现在眼前,诸葛亮打开城门泰诺自然地在城楼上弹琴抒怀,弹指一挥间,悠扬的琴声击退穷追不舍得司马大军,守住了城池,避免一场血洗城池的灭顶之灾。此乃也是空城计的来源以智谋取胜。这也许是神功意匠,巧思成文吧。
此传说虽然存在点唯心而论的几分天机不可泄露也,但从本物如此的玄关布局来看,也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和奇思设想,让后世之人无穷的思考。怪不得在民间成了茶余饭后奔走相传的乐谈而又不知其意,其谜底还是藏在的传说中的隐语中。
(东浒桥)
(三)
东浒桥在祠堂的正前方靠近宝塔山脚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一七六二年),用青麻石砌成。桥长30米,宽8米,桥两边砌有
护栏石带有石雕花,花纹清晰,做工精细。是古时铜鼓至修水的主要古道石拱桥之一。
在八十年代修建大塅水电站,筑坝蓄水公路改道,使此桥基本荒废,嵌在绿水青山之间显的孤独的样子。虽然人们远它而去,昔日的风采也是暗淡下来,但是它趴地拱背苍龙似的精神风貌依然存在,偶尔有人从它历史辉煌的背面上走过来走过去,观赏它风韵的神奇寻找着它奇妙的秘迹。也让不少的文人墨客、访古探路者流连忘怀为它挥笔疾书。也许这就是古韵风水的“石拱桥、宝塔山、千年古樟与宗祠”蕴藏神秘之玄妙让许多人寻思而陶醉。
宝塔山
(四)
宝塔屹立在祠堂的正前方南面的一个小山头上,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一七六二年),由本族宗亲捐款修建。建筑工艺精湛,气势宏伟,远看像“狼牙棒”又像“拔弓离弦之势的一支利箭”,再瞧更像披上迷彩色隐蔽在山林中的“防空导弹”保卫家园。
塔高约10.5米基宽3米,占地20余平米,以青砖垒砌而成,分为五层六角,每层凸出两线青砖为悬檐,塔角为鱼尾勾形,屹立山顶点缀着江山美景。
历经风吹雨打五层六角的宝塔屹立至今,高深莫测的样子留下奇妙的不解之迷,可惜如何之说?而又说不清楚……有驱逐妖魔,护佑百姓的作用。
(节孝牌坊)
(五)
陈氏节孝牌坊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奉旨建造,座落在鹤吼(古武乡二十五都铜修驿道东大门处),以此旌表,名垂后世。是为了彰显袁藻夫人陈氏孺人,三贞九烈善良贤惠、惟务清贞,孝敬公婆、茶水羹汤、问寝视膳、侍奉有佳,相夫教子的人伦美德。 节俭力行,立身章授旌表,
孝悌忠信,遵家训彰美德。
牌坊用花岗岩砌成,高12米,宽8米,四柱三间三重檐,共五层结构,顶层状如清代文官帽顶,呈“山”字形。上刻“旌表义宁州痒生袁藻之妻陈孺人节孝坊”,上下均有龙凤石刻浮雕;四根石柱围粗两米,柱上刻有“八大神仙、龙凤鹏鸟和十二生肖”花纹,栩栩如生,工艺精湛,雕刻细腻,结构严谨,造型美观。